
近期,昆山市景王路跨青阳港大桥项目依托昆山交发集团下属交工集团名匠劳模工作室开展新材料研究,通过采用新型环氧沥青材料,提升路面品质与耐久性,减少道路修复次数,为市民创造便捷、安全的出行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项目高质量建设离不开过硬的技术实力和坚实的人才支撑。2018年,昆山交工集团进一步延伸“名匠交工”党建品牌,建成以苏州市“劳动模范”骆明金为领衔人的名匠劳模工作室,充分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倡导技术创新,服务生产经营,培育青年匠人,努力推动全市交通工程高质量建设实现新跨越。 一款新型围挡获得7项国家专利,成为城市道路建设“好卫士”;一种新型SMA沥青路面,加强抗车辙抗滑能力,提升行车舒适度……昆山交工集团名匠劳模工作室聚焦绿色发展,大力开展路基、路面、桥梁、交安设施等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在践行环保理念的同时进一步降低项目成本。围绕再生利用、改性沥青自主生产、抗车辙、透水性等领域进行研究,积极牵手同济大学、长安大学、东南大学等大院大所,构建“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体系,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于施工现场,累计在专业期刊发表文章5篇,攻克技术难关11个,形成国家专利51项,让工程技术优势成为全市路面状况和车辆通行条件持续得以改善的强劲动力。 “在打造名匠劳模工作室基础上,我们新建了产业工人培训教育基地、工程建设研究中心、青创班等功能区域,推动职工基础技术及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骆明金表示,昆山交工集团名匠劳模工作室把产业工人成长成才放在突出位置,积极推广“师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岗位技术鼓励,激励职工创新攻关,营造“时时可创新、处处可创新、人人可创新”的创新氛围。举办“产业工人技能大赛”,开展岗位技能练兵,组织能力实训60余场;定期以沙盘形式开展新技术培训,每年累计覆盖近2500人次。成立以来,名匠劳模工作室培养了一批工程建设技术领域的行家里手,不断以锻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护航全市重点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助力城市动脉通达。
|